roofline model
文章信息:来自伯克利,原文地址点这
做了什么
提出了 Roofline 性能模型,能够正确的洞察到程序在给定机器上的性能瓶颈,并根据程序在模型上所处的位置指定了优化的方向。
简介,为什么提出 roofline
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是单核的,设计是较为固定的,一般都采用了超标量等技术,只不过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实现细节上有所不同。但是体系结构从单核过渡到多核的时候,设计就变得多种多样,多种多样的原因是因为对 cache 的策略和多线程的策略导致的。并且每个处理器芯片上的核数会根据不同的消费市场场景进行调整,这就导致了多核体系结构的多样。在这样的场景下,一个易于理解并且能够提供性能指导的模型就尤为重要。
基于此本文提出了 Roofline,一个简单且准确的提供性能调优指导的模型,它企图同 3C 模型之于缓存一样普遍。Roofline model并不去预测性能,而是去表示性能。
Roofline model
本文相信在当前以及不远的未来,多核计算机仍然受限于内存带宽,于是提出的 roofline 想要建立性能与带宽之间的联系。
首先先定义了一个概念运算强度:
简单的理解就是每个字节平均被用于计算的次数。这里的 DRAM traffic 是指除了对 Cache 访问之外的 DRAM 流量,也就是说统计的流量是 Cache 和 DRAM 之间产生的流量,是真正的内存流量。
计算强度这个指标数值较大意味着:
- 总计算量大:即分子比较大
- 总访存流量小:即分母比较小
计算强度这个指标数值较小表示:
- 总计算量比较小
- 访问内存的流量比较大
所提出的 roofline model 将浮点性能(纵坐标)、运算强度(横坐标)和内存性能(斜率,纵坐标横坐标比值)以二维图形的形式联系在一起。整个 roofline model的最外轮廓都是用 benchmark 建立起来的,对于峰值计算性能和最大的带宽都是能用 benchmark 测量得到的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峰值带宽是用 benchmark 测量得到的,而不是内存厂商提供的峰值带宽。在得到了峰值计算性能和峰值带宽的数据之后,roofline 可以通过以下的公示建立起来:
我认为这个可以这两理解,在计算强度很大的时候,计算强度早就将计算单元耗尽,因此不能再有计算强度乘以峰值带宽的无限增长,所获得的计算性能就是峰值计算性能,因为已经把所有的性能全用起来了,这时候称之为计算受限的。在计算量比较小的时候,计算需求不是很大,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带宽能大点,同一时间内就能提供更多的数据给计算单元,就有更多的计算单元被利用了,因此称这个时候的为带宽受限的。
roofline model 中第一段线为什么是 45 度的斜线?
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那一段表示的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,可以简单的理解成
上面的图中显示了 roofline 的基本结构以及一段程序在 roofline 中可能出现的 7 种情况。首先 P1 和 P2 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,他们超越了峰值计算性能和峰值带宽,这些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。P3 是可能出现的最佳情况点,也是我们的优化目标,其充分利用了带宽和计算单元。P4 是典型的带宽受限的场景,由于在固定的计算强度下,他已经达到了 roofline 的顶端,因此对于当前的计算强度已经没有了优化的空间,只能对软件进行一些改变,增加运算强度来创造出优化空间。P5 仍未达到天花板,因此还能够进行优化使其达到天花板,但是即使这么做,优化到最顶也是带宽受限的,还有的优化方法就是和 P5 一样提高强度了。P6 是典型的计算受限场景,可以看到他已经充分利用了计算单元,但是其对带宽还是没有全部利用,下一步的优化方向就是如何将这个点向左移动(降低计算强度,在计算量不变的情况下就要对内存访问进行优化,即增大分母)。P7 的优化方向是将其向顶端优化以及采取和 P6 一样的优化手段。
roofline 的好处就是对于一台物理计算机只需要建模一次,因为对于不同的程序而言,峰值计算性能和峰值带宽是固定的,是不会随便变动的。模型中拐点的信息对判断优化的难度十分重要,拐点越靠左,就代表程序越容易得到最佳的计算性能。拐点越靠右则反之,当然,这个拐点是硬件决定的。并不能改变。
优化顺序的决定
roofline 决定了程序优化之后能达到的最大上限。但是现在的问题是,在当前程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哪些优化的方法才能够使其达到顶部,在仅仅给出 roofline 这个外轮廓的情况下,很难决定优化手段和优化得到的收益(即使我想到了优化的方法,但是我在这个优化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,得到的收益还不大,这是得不偿失的)。因此需要给roofline上再加几个轮廓来方便优化。
把 roofline 设想成所有情况都达到最优的时候所能得到的最佳性能,那我们可以一同样的绘制方法绘制这样一个 “ceiling”,其不采取任何的优化手段,这样所有程序取得的性能点都在其之间。设不采取任何优化绘制出的 roofline 线为
图中展示了所有优化的混合情况,并使用两个 kernel 揭示了优化方法。对于一个 kernel,首先需要计算其运算强度,然后根据其运算强度向上得到一条垂直线,程序运行得到的点肯定都位于这条线上。对于 kernel2 而言,其全部落在蓝色区域之内,对于其建议是指优化计算。为什么不建议对内存带宽进行优化?因为 kernel2 即使优化到最顶上,其对带宽的要求也只有最低的要求,你即使优化了带宽,随着对于计算的优化,这么多带宽实际上也用不到,等于白白优化。而对于 kernel1 而言,其落在黄色和蓝色的交叉区域内,代表其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优化,因为达到峰值性能不仅需要计算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带宽的支持。
比较好的消息是,这些优化方法的天花板同正常的 roofline 一样,对于一个机器只需要测定一次,这是十分方便的。